中国日报厦门1月25日电(记者胡美东 李弘扬 王雨杰 闫星周)"如果我们的市民经常看到海豚很健康的在海中跳跃,或者是带着它的孩子出来玩,说明厦门在海豚的环境保护方面没什么问题。"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告诉记者。
中华白海豚核心保护区(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1月24日上午,中央媒体调研采访记者一行来到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探访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类水生动物救助、驯养、繁育等情况。
据许静介绍,中华白海豚不是中国独有的物种,它们喜欢栖息在河流入海口区域,所以只要是亚热带环境中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它都是有分布的。从全国的分布范围来看,最北到长江口,最南到海南、广西海域都有白海豚的分布。
据悉,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主要出现在东西两个海域。东海域的同安湾大嶝小嶝一带,西海域则是鼓浪屿、鸡屿、海沧大桥附近。厦门的五缘湾外口和西港的鸡屿、猴屿、大屿、火烧屿附近海域,都是白海豚常见的区域。
说到厦门地区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情况,许静告诉记者,中华白海豚在厦门保护的这么好,是因为有一定的民间基础。厦门当地自古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渔民都认为在出海打鱼的时候看到白海豚就意味着风平浪静,当天会有个好收成。另外一个传说是有个渔民的女儿落水以后被鲨鱼追,后来白海豚救了渔姑,把鲨鱼赶出了厦门湾。其实从科学层面讲,厦门湾没有这种大型的鲨鱼,它们生存在不同的海域,但是从朴素的民间感情出发,渔民们就认为是白海豚守护了他们的安全。
"在厦门,中华白海豚又被称为镇港鱼或是妈祖鱼,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民间基础,所以在厦门不存在有民众误捕误杀白海豚或将其卖到别的地方去的事情发生,这也使得我们能够比较好地开展保护工作。"许静说。
许静还告诉记者,由于中华白海豚对声音非常敏感的特性,在爆破施工前,所有厦门的工程必须采用声墙驱赶法,即在水下制造一个声墙将声波连起来,形成一堵"墙"。用这个噪音墙把海豚驱离施工的范围。做完这些工作后,施工人员再瞭望方圆一公里以内有没有海豚的声音。自从使用这种施工方法以来,厦门的工程再没有出现过人为伤害海豚的情况。
据原厦门市渔政管理处处长,原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调研员辛建军介绍,在厦门湾,白海豚生存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范围高度重叠,厦门也是全国唯一在城区可看到白海豚的城市。
辛建军说,回想在80年代以前,厦大白城、鹭江道、东渡海域市民随处可见白海豚这海洋精灵的身影,然而在八九十年代,随着港口航道开发建设、航运发展、近岸养殖、水域污染等诸多因素,白海豚群数量急剧减少,能够看到白海豚在海面上嬉戏的身影越来越少。在市民的积极呼吁、海洋生态专家的推动及动物保护学者的科技支持下,厦门市政府广纳民意,在1997年申报设立了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且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相关保护工作。2000年初,厦门整合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三个自然保护区,向国家申报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获得批准。
"厦门市委市政府更是加大了投入,选址在市中心火烧屿建立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该基地也得到了农业部世行专项资金的支持。厦门市的很多热心企业,还有广大市民也都积极的参与,捐资献策,成立了海豚之友志愿者队伍等。"辛建军说。
这些年来,厦门在保护中华白海豚方面也做了很多在全国首创的工作,比如:厦门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地方性规章,制作出全国第一首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公益歌曲,在全国首先倡议成立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率先提出水生保护动物工作进单位、进社区、进校园、进渔区、进景区并在全国推广。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和政府的持续投入,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比起90年代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厦门海域频繁可见其靓丽的身影。
实习生苏子熠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