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为我市市树,自北宋时期的铜陵人陈翥写下世界上首部泡桐专著《桐谱》之后,我市就与泡桐结下了千年渊源。上世纪70年代末,我市建立的泡桐基因库一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泡桐基因库。可由于种种原因,这座基因库日渐萎缩。2022年,在此基因库基础上建立的泡桐林草种质资源库入选首批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这座历经40多年兴衰的泡桐基因库重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全国之“最”的泡桐基因库 3月15日,记者在位于铜都森林公园内的市国有林场泡桐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现场看到,各种泡桐树木林立园间,枝头缀满花序,不少树干需一人环抱,挂着编号的幼苗大多也有三四米之高。 “泡桐原产于我国,泡桐属有9个种、2个变种,从南到北,分布范围很广。”铜都森林公园管理处(国有林场)林业工程师梁超告诉记者,由于我市地处泡桐中心分布区和南北过渡带,其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都很适宜南北各地泡桐的生长。1979年,在中国林科院的指导下,铜陵泡桐科研站在原市国营林场(现国有林场)成立,并由中国林科院提供资金开展铜陵泡桐基因库建设,成为全国5个大型泡桐基因库之一,主要承担对泡桐的研究与泡桐基因保存库的建设等工作,先后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60个典型县收集泡桐基因,并选出9个泡桐品种的优良单株500余个品系,建成400余亩的泡桐基因库,一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泡桐基因库,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泡桐基因库。 “科研站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丰硕的成果。”铜都森林公园管理处(国有林场)主任张平选告诉记者,科研站曾从全国多个省市、地区收集了1000多个泡桐种子和种根材料。同时,还承担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财政部的《泡桐良种繁育》和《泡桐丰产技术》两个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的《中国泡桐人工林研究》项目,一度吸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林业专家来铜参观考察,为有效利用和保护泡桐基因资源作出了可贵贡献。 困境中的“挣扎”与转机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费拨给制度相应发生变化,这座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泡桐基因库很快陷入困境。 张平选告诉记者,1992年起,国家对各科研院所的运行体制进行改革,中国林科院不再直接对泡桐基因库投入资金,其他几个基因库相继流失,只有市国有林场不得不从有限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资金,艰难维持泡桐基因库的简单管理,部分种质资源相继消失,基因库面积一度自然萎缩到150亩左右。很多专家学者呼吁,要恢复对泡桐基因库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22年。当年,为加强泡桐林草种质资源管理,实行国有林场改革后的市国有林场在中国林科院和省林业局的支持下,重启30公顷泡桐基因库的修复与保护工作,经过积极争取,泡桐基因库成功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项目,被命名为“铜陵市国有林场泡桐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每年可获得10万至30万元的项目经费,这让融入了几代科研人员的泡桐基因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所长张华新当时就指出,铜陵地处泡桐中心分布区和南北过渡带,是著名《桐谱》作者陈翥的家乡,拥有独特的泡桐自然属性和历史文化遗存,与此同时,泡桐作为铜陵的市树,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具备了其特殊意义和地理符号。因此,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和“双碳战略”背景下,恢复建设铜陵市国有林场泡桐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适逢其时、很有必要、意义重大。 “项目获批后,我们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及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张平选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先后对原库泡桐进行了编号建档,前往外地收集泡桐种质资源,并对原库的老弱病树进行了扩繁,目前已繁育新苗1640株。同时,林场还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泡桐抗重金属性状对比试验、泡桐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分析,为下一步培育泡桐新品种打好基础。 “泡桐之乡”里的市树 “泡桐是在1989年被选定为市树的,和它一起被选为市树的还有广玉兰。”去年从林场退休的农艺师孙立祥回忆说,当年,他刚被调到林场工作,这个消息曾让他很是激动了一阵。在他看来,泡桐之所以被选为市树,与当时泡桐基因库对泡桐的宣传推广有很大关系。同时,泡桐在我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在当时的农村地区广泛种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孙立祥介绍,泡桐古称梧桐,有“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说法,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其本身的特性也被人们赋予了“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意味。我市的泡桐种植历史悠久,享有“泡桐之乡”的美誉。早在北宋时期,历史上的著名学者、现义安区钟鸣镇人陈翥就撰有专著《桐谱》,用8000余字对泡桐的类属、习性、种植、采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被誉为“林学典范”,至今仍是国际泡桐研究的重要文献。 “泡桐生长速度很快,一般三五年就能成材,而且适应性也很强,不管是肥沃的田野边,还是贫瘠的山坡上,都能扎下根来茁壮成长,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作为绿化、观赏树种。”孙立祥告诉记者,泡桐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很受欢迎,很多农民将其作为“四旁树”栽种,即便是落下的泡桐枝叶花朵,人们也能物尽其用,将其作为柴火或者喂猪的饲料。加上其材质轻而坚韧、不容易变形开裂,既防潮隔热,又耐酸耐腐,人们还常将其大量用作建筑辅材和箱柜、床板等家具。同时,泡桐还是制作乐器的一种重要用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农村的土地利用更加精细,泡桐很难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人们在建筑和家具等制造方面对其需求也大大减少,泡桐在我市已少有规模化种植,只在部分老城区和农村地区还能零星看到。 废弃矿区的优选 尽管泡桐目前在我市的种植规模不大,但其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速生优质用材和生态防护树种之一,在我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我市矿区的生态修复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孙立祥告诉记者,自泡桐基因库获批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项目以来,作为林场泡桐基因库项目小组成员的他就多次和同事一起对部分废弃铜矿山的植物进行调查,发现泡桐的长势最为良好。在对多个泡桐品种进行取样化验后,他们认为泡桐不仅能在废弃矿区快速生长,而且还能有效改良土壤,可作为矿山植被恢复的优选树种。 关于泡桐在矿区修复方面的积极作用,林业高级工程师刘先虎也持相同观点。作为一名从事林业工作数十年的科研人员,刘先虎不仅长期关注并推进泡桐研究工作,还曾全程参与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关于“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重金属矿区土壤质量因子与抗逆固氮植物的耦合响应”两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项目。他告诉记者,当时的野外调查显示,泡桐同时具有耐旱、耐贫和耐铜毒害能力,具有较强的适生能力,是良好的铜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材料,能够在尾矿区废弃地中心地带生长。 “泡桐具有极强的生态抗逆性和适应性,除了适用于废弃矿山和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在城市绿化、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张平选表示,目前,林场正依托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积极申报国家级种质资源库,若能获批,不仅能有效保护泡桐属植物的遗传类型,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生态稳定性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原标题:《铜陵市树:传承千年“桐谱” 续写“基因”新篇》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