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老年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帮助老年人从“老有所学”到“老有所为” 办好银发课堂 厦门有何法宝? 《厦门经济特区老年教育规定》施行一年多成效显著的幕后解读 3月3日上午,厦门老年大学春季学期开学。(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郭睿)4月11日,“国家老年大学康乐中国行·国医名师课巡讲”首场安排在厦门分部——这也是国家老年大学成立后首个地方分部。 为什么是厦门?国家开放大学(国家老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范贤睿说,厦门的老年教育在全国的老年教育里是一张名片,是走在前列的。 过去一年多,这张名片在法治引领推动下更加亮眼。去年3月1日,福建省首部老年教育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老年教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为什么要立法?厦门市人大法制委主任李明哲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职责,强化经费保障和部门协同,通过系统化制度设计,为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规定》的引领和保障下,厦门老年教育持续上新——厦门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全市老年大学基层教学点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全市老年教育师资库进一步健全完善……也就在这一年,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国家老年大学厦门分部正式揭牌,厦门老年大学、思明区老年大学双双跻身首批“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 在老龄化率已达15.3%的厦门,这部全国鲜见的老年教育地方性法规益加显现其深远的意义。 法宝1 破解师资荒的法治密码 过去一年,厦门老年大学新增课程超60种。教师从何而来?《规定》实施后,这个曾经给学校教务处带来较大压力的问题减轻了不少。 “一下子有很多人主动找到学校,请缨当老师。有的直接打电话咨询,有的托学校老师、工作人员来询问,其中还有不少是年轻人。”厦门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戴志刚说。过去学校经常要忙着出去找老师,主动邀请、劝说他人来校开课,而如今的老年大学不仅少了师资的忧愁,有些课甚至还要竞争上岗。 业界普遍把这一变化,与《规定》出台后厦门各界对老年教育的认识提高联系起来。一年多来,厦门老年大学的门槛快被来参观的单位或机构“踏破”了。他们不仅参观,还带着资源和人才来。厦门理工学院运动健康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黄彩华就是其中之一。 “我很惊讶,厦门在市区中心能建这么一所硬、软件都非常强的老年大学,教学内容开展得也非常丰富,和我之前对老年大学的印象完全不同。”作为厦门引进人才的黄彩华,被校园里老年学员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所感染,和校方一拍即合,为学校开设新课“有肌运动与健康”。 越来越多师资正在被老年大学“留住”,且层次越来越高。根据《规定》关于“建好市、区老年教育师资库”的要求,市教育局会同厦门老年大学,在原有老年教育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老年教育师资库,并积极推动各区同步建立师资库。目前,市级库已有各类专兼职教师9650人,覆盖多种专业领域。 市教育局介绍,师资不仅来自教育系统内部,厦门也在多方拓宽老年教育师资来源,比如结合“能者为师”行动,引入社会各界优秀人才。以湖里区师资库为例,152名教师中,社会化选聘教师就有142名。去年6月,市教育局还从厦门高校、老年大学遴选33位专家,组建全市老年教育专家库,为厦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对老年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投射”在老年群体身上,是背起书包上学堂的爷爷奶奶越来越多。以翔安区老年大学为例,去年3月到今年3月,该校就新增教学班20个、学员527人次。全市老年教育的硬件建设也稳步提升。去年,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拥有76间不同功能的教室,可同时容纳3000名学员上课。思明区老年大学、海沧区老年大学近两年也都进行了扩容升级。从校园变大到教学设施智能化的提升,现代化的老年大学已成为今日厦门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