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行业数据,近七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从2019年到2024年已连续6年超过1000万人,2024年达到1342万人。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适龄学生将进一步增加,这也对“优质本科扩容”提出要求。 “双一流”高校本科今年力争再扩招2万人 另一方面,近年来,不少“双一流”高校都出现“本研倒挂”现象,即“研究生培养规模”超过“本科生培养规模”。这虽然符合“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但在发展研究生教育时,也应该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也就是说,“双一流”高校优质本科扩招是有空间的。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 “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标1)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称,将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强“双一流”建设,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昨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也对优质本科扩容做了介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郑栅洁:去年扩招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总之,我们将努力让更多孩子能够接受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 多所“双一流”高校官宣扩招 根据媒体梳理,近日,已有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陆续公布“扩招”计划,可以看做是对“优质本科扩容”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比如清华大学3月2日表示,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据悉,该校新增本科生将进入新成立的书院学习。 云南大学3月4日发布消息称,2025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拟增加300个本科招生名额,主要投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及双学士学位项目相关专业。旨在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布局,同时推动双学士学位项目提质增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3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也发布消息,表示近年来学校持续稳步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年均扩招近150人,主要集中在国家最紧缺的前沿学科。2025年,上海交大将继续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额,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今天,武汉大学官微也发布消息:2025年,武汉大学将进一步扩招本科生,计划招生7300人。此次增加的招生名额将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优质本科扩容:增量投放在新兴交叉学科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 “优质本科扩容”,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满足“受教育者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必选项。而“优质本科扩容”中“优质”二字摆在前面,如何在扩容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 对于“双一流”高校本科扩容,也有学生和家长担心,这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回应这一问题,就需要相关高校在确定扩招规模时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以保障培养质量为基本的前提。专家表示:整体来看,当前各“双一流”高校扩招的本科生名额,主要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在新兴交叉学科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同时他们也建议,应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融与产学研融合的进一步深化。 全国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华:昆明理工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模式。例如将把土木工程专业升级为智能建造专业,采矿专业转变为智能矿山专业。学校不分专业,均开设了人工智能普适课,确保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 赵祥模:结合当前政策趋势与行业发展需求,要加强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动产学研融合,为国家战略需求输送高素质人才与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二级教授 崔亚丽 :特别是像人工智能专业的加强,一个方面它能够提升高校多专业学科交叉的实力另外一个它能够为国家输出更多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卢建军:只有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才能营造出这样的人才培养环境,工程化环境,实战性项目,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双导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来适合国家战略需要,适合产业创新的卓越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也表示,复旦大学深度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金力介绍,下一步,(复旦大学)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牵引学科融合创新、深入推动“四个面向”。 新闻观察:优质本科扩容的机遇与挑战 下面是新闻观察环节,今天来到演播厅的是巨东红老师,巨老师,您对此次提出的优质本科扩容的政策怎么看,具体实施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2021年,国家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亟需大量兼具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发生变化,院系和专业调整快速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总理强调,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从有序扩大到扎实推进,可见国家在优质本科扩容上的决心。 优质本科扩容对高考生是机遇,考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例提高,机会增加;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机遇,通过扩容,争取更多资源,也获得优质生源。但优质本科扩容带来的挑战:一是对学生培养“质”的挑战。高等学校以往扩招是总招生计划的扩大,没有院校、专业之间的区分。本次优质本科扩容,是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主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扩容,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培养体系建设提出挑战;二是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挑战。优质本科扩容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更努力,具有学生培养竞争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才能吸引优质生源,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三是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挑战。由于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扩招后,优质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预期也许更高,社会能否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学生能否改变就业观念,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也是一个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优质本科扩容需要坚持有序、适度、扎实推进的原则,不能盲目扩招。根据学校实际、人才需求实际确定扩容专业、扩容规模,扩容生源,有序扩容;其次,实现高校的分类管理、分类发展,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高校的管理方式、评价标准、财政资助标准,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最后,探索 “政产学研”融合的培养机制,多方协同,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强化创业支持,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