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亲身经历 见证了同安法院的变化 这其中,就有他...... 1979.11-1986.06 由部队转业至同安法院民庭工作 1986.06-1988.01 同安县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 1988.01-1992.07 同安县人民法院执行庭副庭长 1992.07-1997.03 同安县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 1997.03-2001.11 同安区人民法院政工科科长 2001.11-2002.09 同安区人民法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2.09至今 退休后仍继续为法院贡献力量 见证了同安法院的发展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他的司法人生 不忘初心 重启征程 从军十一载,我曾参加唐山地震救援行动和各类军事演习,也曾不顾安危在实投场救下战友,诸多的军功章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同样,部队的摸爬滚打也铸就我顽强的意志、过硬的素质以及优良的作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上下掀起大抓经济建设的热潮,也正是这一年,我做出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告别培育我多年的部队,走进让我这一生无法忘怀的地方—同安法院。 改革开放初期,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民事案件大多以婚姻矛盾、家庭纠纷为主,调解成为家常便饭。有时我们都需要骑行自行车数十里路,甚至搭载渡船才能到达当事人所在地;在调解过程中,除了必备的法律知识外,更需要了解当地民情风俗、乡规民约以及耐心的劝导。 记得有年在大嶝岛有个离婚案件起因是因为封建思想残余。为招婿雇“基头”或者“双头雇”的婚姻习俗,男方到女方家落户,因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男方认为低人一等,婚后想让女方回自己家居住,而女方为维护“诺言”,看雇娘家的“基头”不愿意跟男方回家而引起感情激化,虽然二人已经有了两个小孩也坚决要离婚。我们刚过去的时候,二人矛盾对立激烈,甚至恶语相冲,庭长和我赶紧把二人拉开,让他们消消气。然后再向父母、邻居、小孩打听,询问二人之前的感情状况。经过多次打听,我们发现他们二人之前的感情一直很好,只因听旁人的一些闲言碎语,觉得在女方家做上门女婿很没面子,才闹起了离婚。思想通常都是根深蒂固的,我们知道如果简单地为他们判离或者不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还毁了一个家庭,只能慢慢教育。于是我们前前后后去了他们家五六次,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让男方考虑到家庭的现实,毕竟已经在女方这边稳定,况且结婚时说好在女方,应该信守诺言;让女方也要照顾男方的面子,家中大事多听听男方的意见,对男方的父母要孝顺,多回去看望。最后两人重归于好,一起建设小家,后来听说他们的子女都上了大学,找到了好工作。 就这样一个案件,我们前前后后往返6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硬是靠着不轻言放弃的信念和近200公里的“行程”啃下这块难啃的“骨头”,从此开启了我的法院人生路。 伏案执行 19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院执行案件逐年增多,我也因工作需要调入执行庭担任庭长。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坚守本心,一步一个脚印”。当时执行案件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少案件多执行难”的窘境,虽然对讲机、传呼、囚车等办案辅助设备逐年增加,但我们的执行干警仍经常性的保持24小时执行状态。 记得现任同安法院审监庭庭长吴天赐(当时在执行庭)有一次陪妻子逛商店,偶遇一名我们找寻已久的被执行人,迅速告别妻子并联系我,合力将被执行人带至法院强制执行。 同时,由于当时通讯系统的不发达,科技设备也没有,我们执行干警必须每天下基层,实地了解,掌握信息,特别是被执行人居住点、活动规律、家庭状况、活动状况等要素都要了如指掌。 记得有位被执行人张某,家住丙洲村,我们执行干警先后7次前往都没有发现被执行人,他的家人均以没有能力承担赔偿为由拒绝执行。有天我们干警正好在他们村实地排查,发现他在家吃饭,便立即将他家围住,依法进入他家搜查时发现其身子不由自主往泡茶的桌子边挪动,仔细检查发现茶叶罐藏了3000元,并迅速以此为突破口,将此案结案。 心怀感恩 尽献余热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2002年,我在党总支副书记的岗位退休。然而对于我,这只是编制上的一种变动,至今我仍未真正离开这奋斗半生的地方。 2003年,因法治社会建设的需求和当时办公场所的缺乏,同安法院准备筹建新的办公大楼,院领导知道我在部队有基建经历,加之对法院各庭工作比较熟悉,特请我返回参与大楼建设工作,历经4年的艰辛,新的审判大楼于2007年建成,集审判、办公一体,共有大、中、小法庭16个,同年被评为“闽江杯”智能化办公大楼。 办公大楼建设完成后,2008年,鉴于我对法院工作的熟悉,我被邀请为特聘调解员,在交通法庭协助做调解工作,如今交通法庭的“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平台”实现立案、司法确定、财产保全、司法鉴定、诉前调解、审判的“一站式”服务也让我不禁感叹国家科技的先进和法院为民司法、司法便民的决心,法院工作愈加细致,当事人参与诉讼愈加方便。 斗转星移40载,我经历了下乡调解从徒步到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变化的是代步工具的样式,不变的是牵挂群众的真心;经历了执行部门从审执一体到执行办、庭、局,变化的是部门结构的调整,不变的是解决执行难的决心;经历了审判楼从偏安一处的小庙到二层小楼、智能化办公大楼,变化的是办公场所的更替,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与共和国共成长,同司法共进步”,我深深热爱着这份职业,时间弥久,入职的誓言更加坚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