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上,孩子们体验与下棋机器人对弈。(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珍 摄)
彭奕桦讲解南瓜盒子的制作过程。(厦门日报记者 颜哲浩 摄)
熠熠“星空”竟然是由一针一线绘绣而成,让人叹为观止;螺溪石雕作品栩栩如生,彰显匠人风范;一件件富有生活气息的漆艺作品,承载着一对台湾父子的坚持……昨日,记者打卡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工艺大师馆,沉浸式体验特色传统技艺。
刚踏入展馆,记者的目光便被展柜上一幅以梵高名画为原型的“星空”吸引。凑近一看,才发现这片“星空”竟然是由无数绵密的针线缠绕而成。参展人姚翠华说,这门手艺叫乱针绘绣,她已“穿针引线”30余年。
展位前,不少访客挑选着心仪的绣品。姚翠华向记者介绍,在婚礼场合,这些绘绣作品会被作为精致的礼物赠送给新婚夫妇。姚翠华还说:“我们在这里展示这项传统工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它,把它发扬光大。”
一旁的展位上,一只黑色的“小猪”趴在展柜上,吸引不少访客驻足欣赏。参展人谢振达介绍,这只“小猪”其实是一个砚台,由螺溪石雕刻而成。螺溪石密度大、硬度小,便于塑形。他说:“我已经和这种石头打了三十年交道了。”
这三十年里,谢振达雕刻了数千件作品,“每次我在制作一件作品时,脑海里就已经想好下一件怎么做了。”他笑着对记者说,灵感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迸发而出,诀窍在于“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做手工泥雕的张弘昌告诉记者,他的双手同样有“三十年的功力”,“意在形中,神在言外”是他的追求。
手工的泥雕摆件、茶具茶宠是张弘昌的作品。他拿起一件树状泥雕摆件,向记者解释说:“泥雕不仅仅是手的运动,更是心灵的流露。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注重捕捉物体的神韵。”
“这是真的南瓜吗?”在一个漆艺工坊的展位上,访客吴丽芳指着展柜上一个南瓜模样的礼盒问道。参展人彭奕桦笑着说:“这不是真的南瓜,是我们用南瓜颜色的生漆在南瓜形状的模具上浸染而成。”他还介绍,生漆取材于一种专门的漆树,用刀划开树皮,流出的汁液便是生漆的原料。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已有人使用生漆。
彭奕桦还说,他父亲彭坤炎已经从事漆艺四十余年,自己将这门技艺传承了下来,并尝试往更生活化、更年轻化的方向发展。“父亲偏爱制作艺术品,我更倾向于制作更实用、更可爱的物件。”
(厦门日报记者 颜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