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期数|2025年第3期(总第50期)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编译 本期《自贸区动态》已寄出, 敬请订阅单位和读者留意查收。 内容简介 1 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动态 (1)制度创新进展 政府职能转变 3月18日,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聚焦环评“审批环节多、企业找指标难、时间长”等痛点,构建了“豁免提速-简化增效-统筹保供-精准服务”全链条改革体系,推动环评管理从“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转型,以制度创新打造环评改革“样板间”。以往,作为企业落地投产的前置条件,环评编制审批整体流程预计耗时2-3个月,但现在,两江新区创新开展环评改革,环评审批不断跑出加速度。政策表明,两江新区在龙盛新城、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两个区域开展国家级试点,对汽车制造、运输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项目实施“豁免审批+许可衔接”改革,企业仅需通过提交环境准入研判表等核心材料,即可实现“免环评、直发证”,预计首批试点园区超80%项目将享受“零跑动、零等待”极速审批,项目前期审批成本归零。新区还同步推行环评报告“瘦身计划”,制定环评报告书(表)简化技术指南,对符合准入条件的污染影响类项目,精简符合性分析等4类内容,使报告平均篇幅压缩30%,大幅度提高环评编制效率。 贸易便利化 3月7日,3.5万吨化工级重晶石粉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东渡港区国贸码头被装载上货船出口荷兰和意大利。这是自2025年1月1日《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IMSBC规则)07-23修正案强制生效后我国首次海运出口化工级重晶石粉。这标志着化工级重晶石粉海运“中国标准”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为我国化工级重晶石粉进军国际市场打通了“航路”。过去由于化工级重晶石粉未被列入《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名录,货物出口需提前与承运船舶登记注册的国家、装货港、卸货港主管机构签署三方协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为改善这一状况,解决企业出口难题,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厦门海事局推动国际公约修订,设立重晶石粉以散货形式海运的国际标准。2023年,《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07-23修正案正式通过,从2024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为自愿生效期间,在没有缔约国提出异议的前提下,化工级重晶石粉无须通过“三方协定”即可海运出口。今年1月1日起修正案对所有缔约国强制生效,重晶石粉彻底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便利化海上运输,我国重晶石粉海运标准已成为世界公认标准。 投资自由化 3月18日,由瑞士公司独资设立的迪拉姆特种设备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注册,成功落户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中德生态园。这一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园区德语区企业矩阵进一步壮大,为青岛自贸片区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园区招商团队自获取项目信息开始,通过迅速对接、高效及热情服务,在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后,短短50天内便使项目确认投资意向并完成注册,展现了良好的自贸营商环境和高效的自贸服务速度。同时,在青岛自贸片区审批部门的高效配合下,外方代表在24小时内便顺利拿到了公司营业执照及印章。近年来,中德生态园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秉持“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建设国际化合作园区,着力打造中欧生态发展试验田和双边利益共同体。自2013年建园以来,中德生态园已先后同德国的10个州市签署备忘录并开展合作,注册市场主体4977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投资25个项目,累计177家外资企业落户园区,到账外资超过16亿美元。目前,园区已形成先进制造(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三个主导性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已有40余家德区企业在此集聚。 金融创新 3月19日,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企业苏州沃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据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成功向苏州银行融资300万元,这也成为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案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数据知识产权是指单位或个人对其依法依规获取的,经过一定规则或算法加工处理,具有实用价值和智力成果属性的数据集合享有的民事权益。苏州沃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数据科学为支撑,尖端人工智能技术和实验室自动化驱动的技术型公司。公司建有ChemPro.AI平台、自动化实验设备系统,广泛适用于化工、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制剂等行业领域。沃时科技通过江苏省数据知识产权存证登记系统提出登记申请,在审核通过后获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将数据知识产权许可给第三方使用,并以许可过程中产生的未来收益,质押给苏州银行工业园区支行,补充企业流动资金,促进企业数据要素价值实现。 法治改革 3月17日,广西钦州港自贸片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自然资源局迎来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成果——为钦州大洋粮油有限公司成功颁发了钦州市首本构筑物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这一突破性举措,标志着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工业设施等特殊资产正式被纳入不动产登记体系,实现了创新与突破。长期以来,工业设施以及大型设备基座等特殊构筑物,由于缺乏明确的权属凭证,一直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产权争议频发,企业在资产处置时困难重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要素的高效流通。此次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自然资源局依据《民法典》《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运用无人机测绘技术,对构筑物的空间范围进行了精准界定。通过严谨、科学的流程,将权利人对于特定构筑物所拥有的占有、使用等合法权益,以法定形式予以固定,成功攻克了“特殊资产无身份证”这一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历史难题。对于权利人而言,这本证书意义非凡。凭借它,企业不仅能够在面临权益纠纷时依法维权,更可以将其作为融资抵押的重要依据,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拓宽了融资渠道。与此同时,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同步构建了产权溯源机制,从根本上防范了权属纠纷的发生,为规范市场要素流通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项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充分释放了特殊资产的潜在价值,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供了生动且极具借鉴意义的实践范例。在当前实体经济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举措无疑为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力地助推了实体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2)资料数据 工业和信息化部 3月17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总体运行平稳,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全面回升向好,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消费电子市场全面回暖,拉动我国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同比增长7.8%、2.7%和4.6%。在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兴业务拉动下,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1.74万亿元,同比增长3.2%。数字基础设施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7288万公里,累计建成5G基站425.1万个,具备千兆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达2820万个,建成千兆城市207个,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90%以上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880万,算力总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6.5%。新型融合基础设施加速覆盖,累计建成5G虚拟专网5.5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达26.6亿户。 (3)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 近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教授、佃杰博士等在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论文“Achieving the synergy of pol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C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work?”(实现减污降碳协同:人工智能应用能否奏效?)。文章指出,技术进步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先进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可以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绿色改进,其广泛应用或将为中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潜在的可行路径。针对中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结构下的环境治理困境,本研究创新性拓展生产任务模型,建立涵盖人工智能、污染排放与碳排放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人工智能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扩散、能源结构优化和劳动力替代三重路径实现协同减排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水平随人工智能应用强度呈现0.909%的边际提升,其核心在于多目标优化算法可系统性平衡环境治理目标,避免单维治理的次生风险。(2)人工智能应用的协同减排效能深受城市技术创新禀赋、能源结构特征与劳动力构成的影响——技术生态完备型城市更易实现能源系统优化,低技能劳动力聚集区域更易通过自动化替代获得环境效益,而煤炭依赖型城市则呈现明显的路径锁定效应。(3)人工智能技术在西部城市表现出更强的协同减排效应,制造业与中轻度污染行业增效显著,金融资本充裕与财政支出适度的城市更易形成技术转化优势。(4)人工智能应用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邻域协同减排贡献度达1.19%,超越本地直接影响0.96%的水平,凸显区域政策协同的必要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2 国外自由贸易区(港)动态 热点事件 日本政府近日向国会提交了首部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项法案,旨在规范AI开发与应用,这标志着日本从“企业自主管理”模式向制度性约束的重要转变。该法案明确规定,当国民权益因AI技术受到侵害(如虚假信息扩散或知识产权侵犯等风险)时,政府有权对相关企业展开调查以确保安全,但值得注意的是,法案虽借鉴了欧美强化监管的措施——如欧盟2024年生效的《人工智能法案》中禁止高危AI开发行为并设置处罚措施的规定,以及美国拜登前政府要求企业提交开发信息的总统令——却未对不配合调查的企业设置处罚条款,这种"柔性监管"设计旨在避免过度限制技术创新,但也可能因缺乏强制力导致监管漏洞。随着生成式AI在社交媒体、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对社会民主体制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日益凸显,日本政府继美英之后成立了AI安全审查机构,并加速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和风险评估技术研发,然而数字技术的跨国特性要求主要国家间加强协调,否则单边规则效果将大打折扣。当前AI开发竞争日趋白热化,美国特朗普政府废除前总统令大力推动AI应用,中国Deepseek等新兴企业快速崛起,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态势可能弱化安全考量,因此在促进AI发展与风险管控并行的过程中,亟需构建一个既确保安全又能提升竞争力的制度框架,使"日本模式"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实效。(资料来源:每日新闻网站,由本刊翻译整理) 【备注】 微信推送为《自贸区动态》的部分内容。 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完整刊物内容。 自2021年度起,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正式发布《自贸区动态》,对全国自贸试验区(港)和国外自贸区(港)最新动态进行全方位跟踪和研究。 《自贸区动态》每月推出一期,是基于我院自建的全国领先的专业数据库——“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数据库”而形成的系列成果,是继《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论坛之后的又一品牌成果。 【声明】《自贸区动态》为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编印的信息刊物,创办于2021年。本刊旨在追踪国内外自贸区发展的前沿动态,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诚挚感谢社会各界对本刊的支持! 本刊知识产权归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所有。欢迎社会各界订阅交流,并敬请尊重刊物的知识产权。如有发现抄袭或其他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我院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编审:刘颖妮 原标题:《【IFTZ 成果发布】自贸区动态|2025年第3期(总第50期)》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