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闻网

当前位置: 厦门新闻网 > 军事 > 文章页

看见中国|厦门田洋村:“甘蔗哥”的困境

时间:2025-03-24 16:58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54 次
厦门市田洋村种植甘蔗已有数百年之久,名声在外。但至今仍只有散户在种植。受限于土地、劳动力、水资源等条件,思想似乎慢一拍的甘蔗哥们对如何发展经济仍有许多困惑。

每逢暑假,数以万计的中国大学生从城市奔向中国各省市的角落,用知识帮助乡亲们,也用眼睛和思想,对国家有了进一步了解和思考。澎湃新闻政务频道携手已经入驻的众多大学,推出“看见中国”专题报道,记录大学生们看见的中国细微之处。

田洋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北郊,毗邻同安城区,总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农田面积约2000亩,下辖前宅、浮莲、双笕、郊边等11个自然村。

7月25日,南昌大学法学院寻梦前湖调研队奔赴调研活动第六站——厦门市同安区田洋村,通过对村干部的采访,了解田洋村的纵向发展现状,与其他五个村进行横向对比,橫纵结合,从而综合分析其乡村发展模式。

共商大事促发展,心系群众干实事

田洋村计生和社保委员会的陈秒沿女士接待了队员们,首先参观田洋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

在一楼服务大厅,陈秒沿向队员们介绍了田洋村村委会服务群众的创新模式,一是两委现没有独设办公室,都在一层办公,这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办公氛围,加强村干部内部沟通,提高上传下达的效率,同时在村民有事的时候,马上就办,更加亲民利民。另外村委还设立了“已决”与“未决”盒。未决的主要是待办事件和放开会回来要学习的文件等,供大家一起学习;已决的主要是学习过的文件和处理完的事务,把村委的工作实体化,督促村干部认真完成任务,提高效率。

随后,队员们跟随陈秒沿参观了二楼各功能室:在党委会议室有领导干部、先进党员以及各村民代表组成的乡村振兴智囊团为村子出谋划策;在调解室,有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不愉快情绪的时候,村民会来这里谈心,放松心情,同时村委也会邀请心理学专家来为村民排解不良情绪;在农家书屋,环境清雅,书盈四壁,村民们可以尽情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在文化展示厅,收音机、缝纫机、斗笠蓑衣、小人书……一个个老物件唤起了田洋人的百年记忆,留住精华,传承历史。

有一样展品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那是一本陈旧泛黄略有破损的册子,被单独陈列在玻璃柜中。经陈秒沿介绍,这是已知的全国第一部两岸共编的族谱《浯阳陈氏家谱》,由田洋村和金门庵前村陈氏宗亲联谊会共同编纂,记载了1000多年来陈氏家族“谱系”及其重要史实。全书进行大胆、探索性的改革,把古文都翻译成白话文。一部家谱见证了两岸同根,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助力祖国统一大业。

“咱厝的甘蔗哥,为人硬直,行事公正”

田洋村种植甘蔗已有数百年之久。

早些年,甘蔗是田洋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汀溪水流经田洋村,这里土壤肥沃,田洋村村民不畏艰苦、勤劳耕作,因此田洋出产的甘蔗茎粗皮薄、甘甜质脆、汁多渣少,品质高,在厦门地区打响了品牌,周边不少人都慕名前来购买。

陈秒沿热情地为我们介绍道:“如果是从甘蔗的末端一节一节往上啃,你们便会感受到那‘倒吃甘蔗节节甜’的‘蔗境’。所以,甘蔗被看作是生活中甜蜜事业的象征。在同安,春节前的除夕晚,大人们会在孩子睡觉的房门后放上几株甘蔗,意为祝愿孩子过年‘快快长高’。姑娘出嫁首次回娘家,父母送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就是祝贺夫妻今后生活如糖似蜜,有头有尾,白头皆老。”

为了更好地保留特有的甘蔗文化,田洋村每年都要举办甘蔗文化节,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让全体村民对国家的“文化兴村”战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本“各忙各”的村民借此有了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集体凝聚力,同时也让田洋甘蔗扩大影响力,闻名全国。

甘蔗是老一辈田洋人的经济命脉,现在已经成为田洋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村民们对甘蔗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在大学生村官王明瀚的带领下,田洋村自行设计了村子的形象大使“甘蔗哥”。“他是我们田洋人的一个缩影,代表一种田洋精神——外表干硬,内在清甜,甘于奉献。外表干硬说的是我们做人干脆、爽快,内在清甜是指我们农村人做人做事风格淳朴,而甘于奉献就是我们的为人处世价值观。”陈秒沿如此解释道。

接着,陈秒沿带领队员们观看了田洋村拍摄的同安首支村歌MV——甘蔗歌。这首歌是王明汉2016年创作的。当时他在田洋村当村官。“我是甘蔗哥,我唱甘蔗歌,做人要硬直,行事要公正……”这支MV以甘蔗哥和田洋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取材、取景均在本村,主要展现了田洋村勤劳实干的人文风情和生活风貌,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关于田洋村的如今发展现状,陈秒沿提到了三点。

第一,目前田洋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只有少数五六十岁的村民留在村里务农,劳动力较为短缺,而且只有散户种植甘蔗,村里尚未形成产业链,进行规模经营。

第二,田洋村地理上不靠山也不傍水,只有大片的农田,灌溉水源短缺,缺乏较好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一些项目也尚在规划中。

第三,村子的发展主要靠政府扶持,一些投资企业对位于田洋村口的厦门监狱有所忌讳,村子难以获得外来投资,因此与其他村子相比,田洋村整体发展较为滞后。

在田洋村的规划问题上,陈秒沿表示,同安区目前由于相关政策的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受限,只能考虑在种植业上多下功夫,相对的发展速度会比较迟缓。同时,在乡村旅游方面,田洋目前在规划田洋书院,并且将整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使得游客愿意光顾田洋村。

与活动中心工作人员的合照

调研队员们在田洋的调研中,总结出阻碍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用地问题。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涉及农用地、林地的使用问题。而随着这几年土地管理力度的加大,用地控制十分严格,“乡村旅游”的一些辅助设施、配套项目及建设规模的扩大都受到了土地要素的牵制,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环保问题。当前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管控非常严格。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相应的环境概念和环保意识,导致垃圾堆放随处可见;有些垃圾倾倒进沟渠、流入河流,直接严重影响了水质和土壤质量。而且,对电池等有毒垃圾随意丢弃将会造成的污染环境的严重后果,居民也没有警觉意识。再加上一些根深蒂固的老观念,如“垃圾堆远一点就对自己没有影响”的想法,造成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村民配合度问题。由于农村居民大多从事最基础的种植农业,通过种植收成一般能够自给自足,加上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许多村民不了解也不看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缺乏农产品深加工的理念,不懂得借用互联网平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即便有村领导班子的积极宣传和鼓动,许多村民还是停留在从事传统的、保守的农业阶段,对乡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转产转业、创业问题。

(1)渠道狭窄。转产转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退养户对政府扶持、补助政策的了解度不高,如在职业培训方面,尽管由政府买单免费培训,但是真正参与培训的人寥寥无几。部分退养人员即使参加了相关培训,也因年纪大,理解能力欠缺,文化程度低等原因而无法取得技能证书,同时,自身劳动技能缺乏,转产与再就业的能力不强,且转产渠道不宽,最后大多村民还是转到农业领域。

(2)创业资金短缺。虽然大多数农民经过多年打拼有一定积蓄,但是如果要作为创业的资本,仍然是杯水车薪。虽然政府有出台创业资金的扶持政策,但是手续复杂、审批时间长、名额有限,难以及时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资金问题。

(3)缺乏科学指导。转产就业、转产创业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到农民对行业的熟悉程度、资金积累、当地产业结构、地方资源等多方面情况,转产创业项目要在进行市场分析的情况下作出科学的选择。但农民往往不懂得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或者偏听偏信,为转产创业的失败埋下了隐患,错过了最佳投资时机。

尽管田洋村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但是近年来在上级党工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田洋村依托“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和“党建富民强村”项目,激活农村“造血”功能,各大发展规划都正在实施当中,村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攀升。田洋人相信,只要发挥好田洋村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美好。

图片:郭家欢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21 18:04 最后登录:2025-04-21 18: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