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守正创新践行“四力” 厦门多件作品斩获新闻奖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首先向各位记者、同行道声:节日快乐!记者见证时代发展,记录下每一个瞬间。用敏锐的眼睛,洞察人生;用纪实的镜头,反应民生;用独特的视角,诠释生命。一年来,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反映人民心声,讲好厦门故事,以“小切口”做大文章,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报道,为厦门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氛围、精神力量。下面一起来盘点今年来,我市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高光时刻。 厦门新闻媒体在近日揭晓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厦门有2件作品上榜,其中厦门晚报消息《台湾品牌首次拿到大陆“老字号”》获得二等奖。 去年9月,中央出台文件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大陆台企申报中华老字号”。厦门先行先试,认定四家在厦发展的台企成为厦门老字号。晚报记者编辑团队将视角聚焦于4家台企获颁牌匾的历史瞬间,及时刊发新闻消息。500多字的报道短小精悍,将新闻事件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一一清晰呈现。 厦门晚报社经济新闻部记者 吴佳:报道出来之后我们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这次能获得中国新闻奖,是团队大家合作的协作成果。我也将继续以新时代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热情,继续用我们的笔触去书写社会万象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海峡导报作品《独家专访:中国台湾跆拳道选手李东宪领奖时高举五星红旗》,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奖。在2023年度福建新闻奖评选中,厦门获奖作品数达到46件。其中,厦门广电集团《特区新闻广场》栏目系列纪录片《今天我们好好过》获得了一等奖。主创团队不分白天黑夜,长时间蹲点在火车站、劳务市场等城市中的生活场景,采访了近百位普通老百姓,记录下平凡人的坚守和希望,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和点赞。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伍晓慧:比如在火车站的时候,一个河南的老大哥他就说,回家时有多激动,回家之后就有多无聊,但是你还是想家。像这样的话可能我们平常坐在案头前写不出来,只有真的到了生活最真实的场景当中,他们就能把这种带着生活热气的话,告诉你这些作品的背后,是我们一直对优秀新闻、优秀视频内容的追求,对时代主题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和挖掘,才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充满力量。 新闻奖,是对厦门新闻人不懈践行“四力”的褒奖。今年以来,厦门新闻人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出更加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更符合当下传播语境的的新闻作品,与时代共进步,与人民同呼吸。厦门新闻人也一次次站在全国新闻界的镁光灯下,厦门广电集团一级首席编辑邵琦入选2023年度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推优优秀新闻记者编辑。 这一年,厦门故事也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走进央媒省媒的镜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央媒、省媒围绕厦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主题,累计发稿超1万篇(条),聚焦厦门发展亮点的报道45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走好融合之路 讲好厦门故事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变的是每天发生的新鲜事,不变的是新闻工作者一如既往的坚守与热爱。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自己,来看看厦门广电集团的新闻人,如何守正创新,讲好厦门故事。 今天一大早,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的记者依然奔跑在路上,以勤奋工作来庆祝节日。随着厦门城中村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深入推进,位于东坪山上的东山社焕然一新,“零零后”记者叶泽宇正通过手中的镜头,记录这里发生的变化。适应媒体融合的新趋势,这次的城中村报道,在保证电视新闻播出效果的同时,应用竖屏拍摄手法,提升移动端短视频的观看体验。在蹲点采访的过程中,叶泽宇也练就了一个人同时操作多台摄像机的本领,力求在拍摄技术、画面质量上出新出彩。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 叶泽宇:采访拍摄的过程中,居民纷纷“点赞”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让我真切感受到居民们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一名“00后”全媒体记者,今后我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践行“四力”,深入基层一线,以镜头为眼,见证厦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用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厦门故事。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地方媒体也有担当。瞄准厦门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今年9月起,厦门广电集团派出5组记者奔赴10个国家,开启《出海寻“福”记》“链通全球”全媒体报道,寻访厦门乃至福建的产业链、供应链“链通全球”的印记。 姚婕:这里是印尼,岛屿众多、丛林广布,也让它成为全球优质的纸浆产区之一。 王玉琨:今年的秋天,我们福建的企业,把四季青翠的竹子,带来了比利时。 陈悦恬:时隔两年,德国汉诺威车展如期举行。 曾向凌:巴生港以快速高效的运转功能享誉全球,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链通全球”是厦门广电继“走进金砖国家”“走进东盟国家”“海陆交响”“丝路交响”后的第五次大型出境采访,通过一个个小切口的故事,生动呈现福建、厦门产业向新、品牌出海的奋进之路,展现福建、厦门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的鲜活案例。 厦门卫视记者 廖媛:这次出境采访我们去到了沙特,我们拍摄了石化项目,看到了福建制造在当地的应用,也见证了沙特阿拉伯和福建的千年情缘我觉得作为记者,这个职业真的还蛮特殊的我们可以用镜头去记录下精彩的故事,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接下来,我们还会带着这一份责任和热爱,继续前行。 【新闻观察:众声喧哗 更需要主流声音】 身为记者,孙茜你对今年记者节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今天对我和我的同事们来说,这个日子特殊而寻常,大家仍然坚守在岗位一线,仍然在奔赴新闻现场的路上。一直以来,记者被赋予了报道新闻现场、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的责任,因此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的观察员,是时代的记录者。但现在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飞速,信息每天都在爆炸式增长,各种各样的热搜、热榜每时每刻都在快速变换中,甚至有的网民和自媒体为了追逐流量,碎片化、浅层化、情绪化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也在网络上盛行,这会带来什么呢?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新闻真相失真了,甚至假新闻、网络谣言在滋生,所以越是在这种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时候,我们越要思考,新闻记者的价值何在?在我看来,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主流声音,需要职业记者的冷静克制,以事实为准绳,呈现客观平实的报道,不随波逐流,用我们的一篇篇报道、一帧帧画面为社会注入信心,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 另外,在全媒体时代,技术赋能正不断拓展新闻报道的边界,有人说数字人也可以当主持人,AI也可以写稿了,不过从我的角度看,我们还是相信,AI终究无法像人一样思考,算法推荐、数字分身也无法像人一样抵达现场,技术代替不了人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新闻关心的是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而又具体的存在。记者真正的荣光,仍然是在一次次对现场的抵达中,是在一篇篇对事实的报道中,努力为不确定的舆论场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