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享老更有“料” 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基本覆盖岛内外街镇,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厦门持续铺开。图为莲前街道(塔埔)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记者 吴燕如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燕如 林雯)上月,莲前街道(西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来了一位百岁老人。蔡婆婆因为脚指甲脱落,脚痛走不了路,伤口也急需处理——她的女儿第一时间想到这里,立即送母亲来做康复治疗,她女儿说是因为“够近,很方便;够专业,放心。” “够近”,是因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覆盖岛内外街镇。根据市民政局官网3月14日发布的《厦门市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信息表(2025年)》(以下简称《信息表》),全市目前共有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8个,其中思明区15个、湖里区11个、集美区7个、海沧区7个、同安区9个、翔安区9个。而在不久前发布的《厦门市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及,要在“2025年底前实现各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 覆点、连线、成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持续铺开,在改变养老产业空间布局的同时,其实对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养老选择、心理层面都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段时间,我们走访了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找到这些变化。 行动轨迹之变 社交新区域 点亮老人新生活 70岁的徐爷爷,住在龙山南路鸿禧花园,周一至周五去自家隔壁的思明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打乒乓球,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记者走进照料中心时,大厅左侧身穿短袖的徐爷爷和六七位球友在两张乒乓球桌前,正切磋球技。 六年前,这个位于龙山东二路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启用。作为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体,一楼1500平方米的大空间,为老年朋友免费提供各种文娱服务。徐爷爷说,当时一眼就相中一楼的乒乓球桌区域——从此他从偶尔出门,变成经常出门的“运动族”。 “以前附近没有运动的地方,想打球就要跑到嘉莲街道友邻中心,远,没法经常去。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地方,当然天天出来锻炼了。”徐爷爷笑着介绍,大家打球都是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半到4点半,“接孩子、做晚饭也不会耽误。” 坚持运动带来的身体变化,让徐爷爷很有成就感——体重从近70公斤减到60公斤,并稳稳保持住,肚子也瘦下去了,“三高”指标恢复正常,“我现在是很健康的老年人标准身材。” 照料中心显然已经成了“社交新区域”——随着打乒乓球的人越来越多,球友之间还建了微信群方便“约球”,现在群里有三四十人,基本是住在附近六七十岁的老人。去年端午节,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方还专门为他们组织了一场比赛。 除了乒乓球桌区域,室内的舞蹈室、阅读室、台球室等功能室,也早早被不同老人群体“承包”。室外休闲区域,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唱歌、下象棋,各得其乐。就像徐爷爷所说,“这里太便民了,我们都很喜欢,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 离家近、有设施、交朋友——开在家门口的照料中心,改变了很多老人的出行轨迹,原本除了接孙子足不出户的老人,在照料中心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