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来关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首先,说说什么是“时间利用调查”?“时间利用调查”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社会调查,通过采集“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活动信息”,反映居民在“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等各项活动的时间投入。 我国于2008年、2018年开展了两次“时间利用调查”。而这次发布的公报,也就是“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的现场调查时间为——今年的5月11日至31日,调查对象为——“抽中调查户”和该户中“6周岁及以上常住成员”,全国共调查了3.85万户家庭、10.7万人。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发布 折射我国民生新变化 下面,我们就透过这几次调查的结果对比,看看——“大家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年,我国都有哪些民生新变化?”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时间利用分配和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发生四方面变化。 居民在家务劳动中进一步“解放双手” 首先是居民在家务劳动中进一步“解放双手”。近年来,智能家居在生活中的场景应用不断升级,点外卖、找家政等家庭服务逐渐得到大众认可。调查数据显示,家务劳动活动的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1小时59分钟,比2018年减少28分钟。居民家务劳动活动时间缩短,反映出中国居民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网络购物助力消费潜力释放 其次是网络购物助力消费潜力释放。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长23.8%。调查数据显示,购买商品或服务活动的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43分钟,比2018年减少37分钟;活动参与率为34.1%,比2018年提高13.0个百分点;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例为54.7%,比2018年提高38.1个百分点。居民购买商品或服务活动时间缩短,反映出网络购物、在线生活服务等对居民消费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健身时间多了 全民锻炼热情高涨 第三个变化是全民健身热情高涨。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推广,运动健身越来越得到人们认可。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运动健身活动参与率为49.6%,比2018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居民运动健身活动参与率的提升,反映出居民健身意识增强,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信息化加速互联网普及 此外,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设备等日益普及,并逐渐融入居民日常生产生活。这些都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的居民每日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比2018年增加2小时55分钟;互联网使用活动参与率为92.9%,比2018年提高35.9个百分点。互联网使用时长增加和参与率提高,反映出中国居民的生产生活与互联网联系更加紧密,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新闻观察 “时间都去哪了” 数据来说话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胡兰兰,面对这样一份时间利用调查,大家普遍反映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从这里面的数据,我们很直观地看到了自己乃至大众范畴生活生产的一个变化动向。对于这样一份调查,你是怎么看的? 其实这个公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它主要是通过了解居民在各项活动上的时间投入,反映生产生活的变化,从而为改善民生福祉、制定社会民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撑。调查对象以15分钟为间隔,记录周一至周五其中一天、周六至周日其中一天,共两天的时间利用情况。 相比较2008和2018年前两次的时间利用调查,这一次的调查范围扩大了,首次扩大到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调查的的人群年龄层也拉开了,首次增加6-14周岁人员,也是为了更好反映相关年龄段儿童学习生活方面的时间利用情况,使得调查对象覆盖6-74周岁人员。居民活动类别扩展至34个,比如,家务劳动活动大类细分为烧菜做饭、洗衣清扫、饲养宠物、其他家务劳动等类别。可以说整个调查内容更加丰富细化,对于衡量大众的全面发展、反映居民生活情况和改进公共服务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这个调查数据,一方面我们能看到大众生产生活的变化走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其实这个就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公报的结论数据中,像是家务时间明显减少,跟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有一定的关系。包括人日均上网5个多小时,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例比6年前增长38.1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变化的背后,其实就是跟2018年左右像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以及直播带货的兴起也有很大的关系。网络普及率变高是好事,但是令人担忧的时候,大众社交的时间却在缩减,只有18分钟,这个数据就反映出当下人们似乎有点过度依赖网络从而忽视社交的一个现状。 对于这份数据结论,大部分内容大家还是认可的,但还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公报里说到的睡觉休息时间,达到了9小时46分。但是在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中,显示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为6.75小时,28%的人群夜间睡眠时长不超过6小时。虽然这两个数据的调查基础,背景都不一样,但是数据的差异之大还是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另外一个争议比较大的数据就是日均劳动时间是3.45个小时,当时一出来,很多人坐不住了,觉得似乎不太符合实际。其实3.5小时的类别活动领域是有酬劳动,这个数据是基于人口平均数得出的,实际上还需要考虑参与采样的儿童、未成年人、退休人员的特殊情况等等。但还是有一些人群至少是一些上班族,觉得这样的数据结果相对乐观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份调查公报相比6年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要怎么更好地利用这样的数据,为今后民生政策,社会发展做信息支撑,还是需要更科学的研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