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铠(左三)扎根材料检测一线。 曾超致力于用高效的数字化方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邹邦(左一)积极参与电子技术竞赛,提升水平。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 蔡惜雯) 工地实验室两头跑,工程材料“脾性”记心间;数据海洋里“颠勺”,“烹饪”智能应用最佳方案;电路板上焊接发丝般的飞线,苦练“毫厘之功”……他们是在厦奋斗的技能青年,以工匠之心书写成长故事。 一批批优秀青年技能人才涌现,为厦门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截至目前,厦门市人社局已牵头遴选出技能大师工作室197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80家、市级112家,涵盖生产制造、社会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54个职业工种,共培养出6千余名高级工(三级)以上的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今年7月15日是第九个世界青年技能日。晨报记者带您了解三位厦门青年的“逆袭”之路。 工地实验室 都是他的“工位” 张铠 全国技术能手、张铠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领办人、厦门捷航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2010年大学毕业以后,张铠选择从事工程材料检测工作。如今,张铠已经在这条专业道路上默默耕耘了十余年,逐步从单位的工程材料检测员成长为总工程师。 建筑大楼上、堤坝旁、大桥边……为了摸清每一种材料的“脾性”,张铠经常要到多个工地考察,做出细致检测,再回到实验室模拟建筑工地周边环境,对材料进行调整、试验。 此外,张铠还一边通过工作积累经验,一边参加与行业相关的多项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参加竞赛,和同行业精英比拼来提升技能。”他先后获得厦门市第二十六届职工技术比赛工程试验检测工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三届中交集团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中央企业试验工技能大赛中交集团选拔赛第二名、中交三航局第十七届职工技术操作运动会建筑材料试验工第一名等好成绩。他还在2017年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工程材料市面上没有,张铠就回到实验室里着手研发;材料检测装置不够先进,他就想方设法自主改造……就这样,张铠秉持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海上风电施工的高强灌浆材料不仅获得了船级社认证,也打破了同类型材料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硅烷防腐材料检测技术的拓展涉及高分子、无机金属等多种学科知识。“当时熬了快两个月,好在大家坚持下来了。”张铠介绍。 “未来,希望我们的创新技术可以带动行业共同发展。”接下来,张铠打算和公司团队一起发力材料检测技术设备的智能化改造。 “数字大厨” 让监管更“智慧” 曾超 曾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领办人、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 企业安保系统实现无人监管;海关打击成品油走私时,情报研判更加精准……在这些应用场景的背后,少不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的技术支撑。 “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就像是厨师。”曾超介绍,数据相当于“食材”,他要努力“烹饪”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今年是曾超从事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工作的第12个年头。“大学时喜欢编程,觉得开发手游是一件很炫的事。”毕业后,曾超毅然决然进入了IT行业。如今,他已经和代码打了近20年交道。 冗杂的数据、复杂的格式、低质量的信息……许多数据在被使用之前,都需要系统地梳理和调整。曾超时常要在工作中不断掌握新技术,汲取跨领域知识,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工作之余,他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行业领域书籍,参加同行业技术交流会,“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走出去看看别人的先进做法”。 曾超说,每每看到诸如区块链、GPT(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出现时,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学习、了解,并思考如何为自己所用。 2020年,大数据专业被纳入职称评审专业范围。很快,有多年行业经验的曾超获评大数据专业高级工程师。作为行业内第一批“吃蟹人”,在大数据专业职称评审的评委席上也时常可以看见曾超的身影。 “把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运作机制,为数字化行业人才铺路。”2023年,曾超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他为工作室定下了“小目标”——希望通过这一29人的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出更多高级工程师。 秣马厉兵 备战全国技能大赛 邹邦 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学生、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国赛项目)福建省选拔赛第一名 “第一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争取进入国家队。”前不久,邹邦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国赛项目)福建省选拔赛中拔得头筹,顺利获得参加9月份国赛的“入场券”。 邹邦是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21级智造电子专业的在读学生,也是学院电子技术项目集训队的主力选手。2019年初中毕业后,邹邦从江西来到厦门求学。邹邦坦言,是家中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唤起了他对智造电子专业的兴趣。 “以前成绩一般,到新学校以后,找到了奋斗目标。”邹邦说,以前他有些腼腆,从未担任过班干部;来到厦门技师学院以后,他凭借着对专业的兴趣,开启了“学霸”模式。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他还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到实训室里练习实操项目。经过努力,邹邦当上了学习委员,且连续两年拿到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不久前,邹邦还获得人社部2023年劳动出版“技能雏鹰”奖学金。 在学校实训室里,常常可以看见邹邦拿着电烙铁,对着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焊接点练习焊接技术,一练就是一整天。“焊接需要低头弯腰,每焊完一块电路板,就觉得腰酸背痛。”练习过程很枯燥,但为了打好基本功,邹邦坚持着。 后来,在系部老师的推荐下,邹邦加入系部电子技术集训队,并在2020年5月通过系部选拔正式成为集训队队员。此后,他积极投身电子技术相关比赛,先后获得了2021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赛项第二名、2022年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智能传感器应用技术)三等奖等奖项,成为学校智造电子专业的“荣誉学长”。 为了更好地备战全国技能大赛,最近,邹邦每天都要将比赛的每个模块反复练上几遍,“早上8点开始集训,晚上10点关灯休息”。接下来,他还会重点提升编程和原理图设计能力,独立设计电子产品。 (责任编辑:) |